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委编办深入贯彻数字化改革精神,聚焦机构编制管理中的堵点难点,以“海宁数智编办”数字化场景应用为切入点,充分挖掘实名制数据库潜能,激发内生动力,进一步提升资源整合、分析研判、动态监管和精细化管理水平,推动机构编制工作提档升级。 一、聚焦数据碎片化问题,建立一图式“数智分析”平台,提高决策参考能力 整合利用现有实名制数据,开发建设“海宁数智编办”数字化场景应用平台,实现三大功能:一是提供大屏展示功能。将全市机构编制资源分布情况、机构编制使用饱和度情况和各类人员结构分析情况等实时数据在数字化大屏上以图表的形式展现,为第一时间全面直观了解机构编制基本情况提供了可视化、便捷化的平台。二是强化实名制数据预测分析功能。自动汇总形成全市机关事业单位5年内退休人员预测数,并细化分析学校、医院等重点领域未来退休人员情况,为开展机构编制事项必要性、合理性论证和领导科学决策等提供实用数据参考。三是动态展现“镇街编制使用效益”功能。在镇(街道)机构编制使用效益评估基础上强化数据运用,绘制“镇街编制三色地图”并在平台展示,为实时了解镇(街道)编制使用效益,推动镇(街道)机构编制资源合理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二、聚焦资源分散化问题,优化一键式“数智审批”管理,提升整体智治水平 深入贯彻“过紧日子”要求,树立“一盘棋”思想,推动财政供养人员实名制管理扩面、提质、增效。一是强化系统管理。将市属国资集团人员从以往的线下管理升级为线上实时动态管理,完成国资本级人员实名制信息录入和用编、出入编手续办理,实现机关事业、编外、国资3类群体实名制系统线上管理全覆盖。二是推进资源共享。积极打通实名制系统数据与人社养老保险人员信息库等平台数据资源,推进信息互联和资源共享,今年以来已比对实名制与社保数据12万余条次,发现并整改不一致问题137个。三是优化系统流程。推进实名制系统与机关事业职业生涯全周期“一件事”平台和机关内部“最多跑一次”平台有效衔接,不断优化网上审批流程,依托“一件事”在线申请业务事项和“内跑”平台云签章功能,全面实现一次申请、一键审批、一键导出、一章备案,推动机构编制业务无纸化办理,今年已通过“一件事”平台同步办理出入编业务3000余件。 三、聚焦编制效益难衡量问题,探索一站式“数智评估”模式,推动资源科学配置 以工作标准化为导向,打造机构编制使用效益评估“海宁五维测评2.0版”。一是研究出台《机构编制执行情况和使用效益评估实施办法》。在原有29项评估指标的基础上,升级完善了职能配置和机构设置、编制核定和人员配置情况等五方面57项子项评估指标。二是扎实开展评估。合理制定年度评估工作方案,部署开展应急管理局等3家部门和1个镇实地评估工作。同时,联合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开展机构编制执行情况和使用效益评估工作,深化“编审联动”,推动“最多查一次”。在实际评估中,着力强化评估重点,优化谈话对象范围和内容,探索网上调查问卷和驻点评估模式,力求提升工作效率、深入了解被评估单位的机构编制现状。三是强化结果运用。根据自评、调查、实地评估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统计,目前已发现职能配置等五个维度方面各类问题20余条,年末将总结形成评估报告并向市委编委报告,推动机构编制资源高效科学配置。四是建立数字化评估数据库,通过“数智编办”平台,扩展系统链接、数据资料分析上传等功能,实现评估资料一键获取、评估结果一键展现、评估数据一键分析。 四、聚焦部门思维惯性化问题,推进一体化“数智监管”体系,强化刚性约束 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及配套法规政策,加快推动机构编制监督检查从“事”到“制”和“治”的转变。一是建立“两报表、一报告”制度,即结合机构编制统计年报,全面核查实际超空编等情况,形成年度编制使用“决算报表”;结合年度用编需求,在每年初编报年度编制使用“预算报表”;严肃执行《机构编制报告制度实施办法(试行)》,以党委(党组)名义如实报告上年度机构编制有关情况,不断压实党委(党组)主体责任。二是深化监督检查全流程管理。在事前审查上,研究出台《海宁市机构编制合规性审查实施办法》,今年以来已审查72件次,退回7件次。在事中监管上,强化动态监测、预警等功能,完善与巡察、审计等联动机制,今年开展机构编制审计10家。在事后督办上,建立实时反馈机制,对发现的实名制信息更新等150余条问题进行点对点反馈,要求限时整改,并视具体情况暂时冻结问题单位机构编制事项。要求限时整改,并暂时冻结问题单位机构编制事项。三是细化清单式管理。建立“跟踪监测清单”,落实专人对已审批事项开展动态监测,每周定期派发督办清单,提升实名制维护速度。建立“月度核账清单”,升级开发实名制系统月报功能,每月实现各部门实名制数据线上“核账”,提升实名制数据精度。建立“负面约束清单”,对机构编制问题实行“亮灯”管理,并建立问题整改与机构编制审批联动机制,强化机构编制刚性约束。(来源:中国机构编制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