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委编办创新思路,围绕强化事业单位公益属性和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效能,着力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进一步提升事业单位监管质量和水平。
一、调整优化工作流程,提高事业单位监管“标准化”建设水平
制定《河东区事业单位监管标准化规范》,对“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事业单位年度报告公示及信息公开等监管工作,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梳理和规范,不断提高监管标准化建设水平。一是注重细化内容。对事业单位日常监管的全事项、全流程,针对监管内容、方式、责任等事项,进行全面梳理,逐条细化,进一步明确时间安排、监管依据、监管内容、监管流程、档案资料等细节。二是注重可操作性。制定了监管事项清单、监管流程图、标准化服务指南、示范文本和操作手册,为事业单位监管工作提供了直观“可视化”的规范性文本及指导材料。三是注重调研论证。标准化规范出台后,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电话监督等形式,及时了解标准化规范的实际运行效果,总结成效,剖析问题,及时研究提出对策,不断完善标准化监管工作体系。
二、科学制定考核指标,构建事业单位监管“立体化”考核体系
一是编制业务范围清单细化职责任务。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在完成事业单位分类的基础上,对照法律、法规、规章和“三定”等规范性文件,以及上级下达或委托任务,按照对外服务事项、内部管理事项等类别,对事业单位承担的职责任务进行全面梳理,编制覆盖全部事业单位的业务范围清单。二是制定共性与差异化相结合的绩效考核指标。设置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指标时,将考核内容分为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两部分。其中,共性绩效考核指标包括党的建设、规范化水平、工作推进落实、履职尽责、预算绩效管理、纪律作风、公益服务质量测评等七个方面20项指标内容。设置个性绩效考核指标时,按照“职能相近、服务群体相近、便于横向比较”的原则,根据事业单位的各自主要职能,按监管类别不同,分组设置差异化绩效考核指标。三是建立完善绩效考核实施机制。在实施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时,共性指标分别由区纪委监委、区委组织部、区直机关工委、区委编办、区财政局、区人社局、区统计局等有关职能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其中,公益服务质量测评,由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或行政主管部门,分别采取服务对象评价、调查问卷、公众号评议等方式组织实施,引导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发挥社会和舆论监督作用,扩大事业单位监管渠道。差异性绩效考核,由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和行政主管部门分工负责组织实施。
三、加强“互联网+”监管措施,优化事业单位监管“便利化”工作流程
一是推进利用“互联网+”监管平台。充分运用“互联网+”平台载体,逐步将事业单位年度报告公示、信息公开和设立、变更、注销登记等监管事项,单位申报、在线审查、实时反馈、结果公示等监管流程,全部转移到“互联网”平台,实现“全环节”、“全流程”网上办理。同时,进一步梳理工作业务模块,优化办事流程,力促各项监管业务办理“一次办好”。二是创新“互联网+”绩效考核载体。借助“临沂市事业单位绩效管理平台”,将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从实地转向云端。制定了“下达指标-上传资料-审核打分-专家测评-成绩汇总-确定等次”的闭环操作方法,建立了相关部门统筹协同、整体联动的绩效考核工作机制,形成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云端与实地相配合的链条式考核方式,实现了平时“不见面考核”,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工作实现了数字化升级。
四、建立“四挂钩”工作机制,强化事业单位监管“科学化”结果运用
一是监管结果与事业单位评先树优挂钩。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情况和日常监管情况,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综合后,将结果通报给组织、财政、人社等部门,作为确定单位考核等次、人员评先树优、资金拨付等重要依据。二是监管结果与行政主管部门年度考核挂钩。区委、区政府制定的《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办法》,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提供的监管结果,作为行政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纳入考核体系,进一步强化了主管部门的管理责任。三是监管结果与信用约束联动机制挂钩。对于存在不按期进行变更登记、不按期进行年度报告公示、不按规定使用证书、印章等问题的事业单位,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取载入异常名录、网站公示、限期整改、通报联席会议成员等约束性措施。四是监管结果与退出机制挂钩。监管结果作为事业单位撤、并、转的重要依据,对不按照登记事项开展活动、不按规定申请变更登记、注销登记,以及年度报告内容与事实不符、抽逃开办资金等情形的,依法给予警告、暂扣《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及单位印章、撤销登记并收缴《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及单位印章的处罚。 (来源:中国机构编制网)